和记平台登录

新闻学“该学or不该学”引论战,两极分化对错终难定

新闻学“该学or不该学”引论战,两极分化对错终难定

近日,张雪峰直播中一句“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引发热议。

6月15日,重庆大学教授张小强发文炮轰,称千万别被张雪峰这样的网红忽悠。

两人就新闻学专业值不值得报考的话题进行了多次论战,迅速引起各界广泛关注,相关内容不断登上微博热搜。


舆情趋势

6月15日至6月30日全网发文总量达72万条,全网互动声量达9.39亿,覆盖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个平台,其中微博以57.6万条信息成为事件舆情发酵的主要渠道。新浪微博话题#张雪峰建议报考有壁垒的专业#、#厦大新闻学教授谈张雪峰言论#、#新闻学教授怒怼张雪峰# 、#张雪峰回应质疑:专业要选能吃上饭的#、#张雪峰回应称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专业# 等多个话题引发探讨,共计获得阅读量3.1亿次。

640 (3)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相关话题自15日起讨论度不断升高,24日前后各地纷纷公布高考成绩,有关志愿填报,高校录取等相关内容引起热议,话题热度到达顶峰。


舆论详情

网民观点

1、新闻专业学生现身说法,称“专业就业难,转业已成常态”

不少新闻专业在读学生纷纷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于自己职业未来的迷茫。许多个人大v分享自己的转业经历,读新闻的很难靠新闻谋生,从事新闻行业的也未必出身新闻专业。网友认为除了少数知名高校以及家境较好的学生,大部分就读于新闻专业的学生面临着诸如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就业得不到保障,经济状况差,新闻行业裙带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微博网友@汪海林 评论称:“张雪峰提供的是有效信息,他没说新闻专业无用,只是说新闻专业就业不好,反驳和批评他的人,可有事实证明新闻专业就业其实很好,很好吗?”

2、新闻专业壁垒低,自媒体从业者认为“高校教师并非新闻专业出身”

不少网民表示许多粉丝量多,影响力巨大的自媒体从业者并不具备新闻学教育背景。参与论战的几位高校教授也并非是新闻学出身,均是跨专业教授新闻专业。在自媒体时代,从事媒体工作的人来自于各行各业,学习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新闻学作为一个行业壁垒低的专业,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今日头条“阿浪的生活观”发文称,“新闻专业大部分岗位,都是码字或编辑排版。编辑排版不用多说,熟悉电脑学个几天,即可入行。那么,码字这东西有技术门槛?没有。鲁迅是学医改写作。余华也不是专业出身。人家之前是牙科医生,后来兴趣来了,才跑去写小说。包括我现在认识的一些自媒体同行,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新闻毕业的,少之又少。”

3、质疑张雪峰此番言论动了部分群体的利益蛋糕,认为高校教授、新闻媒体反应过度

一些网友举证,张雪峰此前也发表过建议考生慎重选择生物,化学等专业的相关言论,并没有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响。这一次关于新闻学专业的发言,降低了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许多学生对于新闻学的盲目信任,损害了相关高校教授和新闻媒体的切实利益。媒体与高校教授对于就业等相关问题避重就轻,始终就新闻学专业价值等方面回击张雪峰的言论,难免有些显得“做贼心虚”。

微博网友@陈怡然-杜克大学 评论称,“张雪峰的最大问题就是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动了某些人利用信息差得来的蛋糕,掀开了不该掀开的一角并让你瞅了一眼。虽然清华(别的咱也不敢说)这些名校天天说大家要无问西东,不过对于家里没矿,上面没人,进不了名校的普通孩子来说,上大学不为找个好工作奔个好前程你又图个啥呢?”


媒体观点

1、劳动报:打死不报新闻学?也别那么绝对

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在入学之际缺乏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认知的局限和生活阅历的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就业认知背离于现实。如果只是盲目地扎堆热门专业,忽视了自我,学得可能很痛苦,就业也未必很顺畅。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职场,专业不对口的就业越来越多,早已不足为奇。就拿张雪峰看不上的新闻学来说,很多毕业生虽然没有进广播电视报纸,成为记者编辑,但可以触类旁通,进入企业从事公关、宣传、行政的职务,甚至可以凭借自己的发现和沟通能力,转行成为企划、咨询、运营等。正如张雪峰老师自己,从事的是考研咨询,当年读的却是“给排水专业”。

2、上游新闻:粉丝和流量不是新闻的归宿

每年高考后,填报志愿都会成为众多家长和准大学生们关心的话题,张雪峰称“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百分之八十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乍一听,他说的没错,并且张雪峰自述的出发点是普通家庭报考专业一定要慎重,要考虑就业问题,这点也是很多家长关心所在。但必须强调的是,就业并不是大学教育的全部,自媒体也并不能取代媒体。

关于新闻学的这波讨论在高考结束后发酵并持续至今,值得深思。但不得不说的是,志愿选择的一大前提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任何专业的学习并不是全程充满乐趣的,一定有枯燥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唯有选择内心所爱,方能坚持更久。

3、新京报:要不要学新闻,不能只凭网红一张嘴

单就机构媒体就业岗位而言,人们以为新闻已经日薄西山了。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并不符合事实的认知。目前来看,新闻学也依然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专业。如此一个能够容纳几百万岗位的专业,怎么就成为了某些“网红”口中的“闭眼摸一个都比新闻好”的呢?

这些年,我们的大学一直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大学要培养的也正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而不仅仅是“哪个热门考哪个”的考试工具人。


大学教授意见

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

沙茶面里有烟火气

读书不易,就业不易,生活更不易。对于民生这个大问题,一个专业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坚持的就坚持,能做到的就做好,该帮人处且帮人。在冬日里,你远远地朝对方呵一口暖暖的白气,你温暖不到别人,但至少可以让别人看到温暖。

沙茶面里有烟火气,也有暖暖的白气,这是我邀请张雪峰老师吃沙茶面的初衷。但现在网上的讨论过热了,热得彼此都听不进对方的声音。那就还是降降温吧,等时过境迁,海风拂面,还是希望有机会听着潮声,面对面向张雪峰老师讨教。张老师成于烟火气,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带有烟火气的声音。

2、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小强

新闻专业能文能武

我认为:新闻院系是到了和媒体或者和“新闻”解绑的时刻了,社会大众对新闻专业观感不佳是因为他们狭隘地认为学新闻出路就是去媒体。媒体不景气,所以别读新闻。

在社会媒介化、传播社会化时代,政府、各类企业、事业单位都空前重视传播,但却并不看重媒体的传播,招聘新闻人才自己做传播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早已突破“新闻领域,做各种跨界融合。

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重视传播,但也比任何时候都轻视“新闻”。新闻专业唯有和“新闻”“媒体”解绑,才能放开手脚为社会培养传播人才,或者,新闻院系可以考虑分流,为媒体培养精英新闻人才的任务让双一流高校承担,普通院校就要摆脱“新闻”二字的束缚,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传播人才。

我对新闻学专业前景充满信心,不是因为我吃着这碗饭,而是未来的社会对传播人才需求会一直旺盛!

张雪峰本人不也正在享受传播社会化的红利吗!他从事的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要干的领域啊!他自己吃着传播的饭,却在砸着传播的锅,何其荒谬!


舆情总结

张雪峰与新闻学教授之争,在长达近半月的舆情发酵当中,已经不仅仅是对于新闻学价值的讨论了,这场论战逐渐演变成了对于中国大学职业教育以及当下就业环境的全面讨论。在各路新闻媒体与各高校教授引经据典表达新闻行业的社会重要性时,这场舆情事件的中心却早已不在于此。网民讨论的核心问题变成了普通家庭学生对于专业选择所面临的信息壁垒以及当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窘迫境遇。什么样的专业好就业,成为了即将填报志愿的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尽管争论仍未结束,但是其实很容易发现,双方的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议点,那就是,什么样的高校教育是好的高校教育。

新闻学价值之争,是媒体高校与网民思考价值取向的错位,是理想追求与客观现实的冲突。新闻学者们常说新闻无学,新闻无术。

他们口中的无学无术,并不是认为新闻没有行业壁垒,是任选一人都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恰恰相反的,正是因为这种多元化的行业环境,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从业者需要拥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宽泛的知识范围。这种专业素养的培养仅靠大学教育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个人自发的努力。

归根结底,这场舆情事件,不应该执着于谁对谁错,而是作为一个公开的窗口,为大众提供一个真正的关于大学教育,学生就业的议论空间。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各级媒体,发挥议程设置作用是关键

在这场舆情事件中,媒体方面关注的焦点有待更加全面。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报道事实,也在于回应公众的关切。媒体是公众舆论的导向者,有设置社会讨论议程的权利与义务,在这样事关民生就业的大问题上,要保持客观中立,应做好表率作用,积极充当好民众,社会和高校间交流的桥梁。

高校教授,脚踏实地是基本要求

强调烟火气的高校教授们,需要真正的脚踏实地。中国不止有一个行业,也不止有一个大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面临社会公众的合理质疑,强调自己的高校身份与贬低他人为“网红”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网友对于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去向的疑问,需要得到合理解答,否则只会成为对于高校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本身更大的质疑。在互联网时代,闭门造车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不能唯粉丝数量论,同样不能视粉丝数量唯无论。做好社会调研,了解社会需要怎么样的从业者,做好产教学研一体化发展,落实每一个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才是使民众认可行业价值的根本方式。

网民,理性讨论,区分不实信息,拒绝情绪宣泄

网民需要保持理智,避免被意见气候所裹挟而发表过激的言论。在这场大论战中,各种片面的,虚假的消息言论是一次又一次激化问题的根本因素。众多自媒体追求流量的过程中,标题党,虚假信息,追求噱头的行为使得舆情逐渐难以控制。社会公众的共同讨论,舆论舆情的形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大助力,面对纷飞错杂的网络环境,网民们同样也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使舆论舆情成为真正的公共意见,成为具有共通意义的民意。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551-65322613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产品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zxl@boryou.com??????zcb@boryou.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45-17:45,节假日休息

QR coce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