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代孕实验室:黑暗再临,如何守住生命最后的阵地?
8月26日上午,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提及#青岛代孕#话题的报道:近日,媒体记者暗访曝光山东青岛一处代孕实验室。对此,青岛市卫健委通报称,立即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核实相关情况。报道中提及的青岛美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丛章超,经营范围含细胞技术研发和应用、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等,由丛章超、石鹏共同持股。202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参保人数为2。几乎同一时间,北京晚报也发布了#青岛卫健委调查代孕一事#的话题:【#青岛卫健委调查代孕一事#】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针对网传我市某生物公司开展代孕一事,我委立即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报道一经公布,立刻得到了各大媒体和广大网友的关注。26日当天,包括法制日报、环球时报、央广网等多家媒体相继发声报道,到27日,#青岛卫健委回应生物公司开展代孕# #记者暗访号称北方最大地下代孕实验室#相继登上新浪微博热搜。28日到29日,事件热度持续升高,网友对于代孕事件始终持坚决抵制、严惩黑色产业的态度。
01舆情趋势 / Boryou
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和记平台登录中心数据显示,8月26日12时到8月30日9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74.22万,互动声量达到3129.66万。
1、舆情走势分析
舆情走势图
通过舆情走势图可知,该舆情从26日发布时引发了小面积讨论,随后在27日热度趋于平缓,但在28日15点到30日23点,包括澎湃新闻,看度新闻,信息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该舆情,使得舆情在28日发酵,热度再次攀升并于29日0点达到峰值,此期间信息传播速度达到148441.40条/天。在监测时间段内(8月26日0点到8月30日9点)从信息走势情况看,该时间段内峰值点在2024-08-30 00:00,共监测90953条信息 ;第二峰值点在2024-08-29 23:00,共监测74980条信息;第三峰值点在2024-08-30 01:00,共监测71385条信息。
2、信息来源分析
信息分布比例图
从信息分布情况看,监测时间段内,监测到总信息232307条,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215806条(占比92.9%),其次是客户端8465条(占比3.64%)、视频6084条(占比2.62%)、微信993条(占比0.43%)、网站629条(占比0.27%)、互动论坛329条(占比0.14%)、数字报1条(占比0.01%)。
3、关键热词
关键词云图
据关键词云图显示,本次舆情事件“代孕”“青岛”“实验室”“女孩”“取卵”等关键词受到广泛关注。
02舆论观点 / Boryou
网民观点
1、代孕现象暴露了女性权益问题和社会监管缺失。有不少网友表示,代孕现象已经严重侵犯了女性权益,揭示了当下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认知缺失和法律体系的漏洞,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应当受到重视。微博用户@块状黄油去哪了:关爱妇女儿童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题外话,有时候觉得信息差太可怕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某学校随机采访一些学生,百分之八九十的男同学都会认为社会已经给了女性足够多的保障,女性和他们处在同样安全的环境之中。而不少女同学也会被各种铺天盖地的“现在变天啦,何止平权,女性的地位权利已经在男性之上啦”洗脑,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任重道远…
2、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和曝光不足,怀疑舆论是否受到控制
有不少网友认为,各大媒体对于青岛代孕事件的报道明显不足,热搜榜在26日到28日期间长期被娱乐新闻霸占,有理由怀疑有关青岛代孕的舆论受到了资本的操纵。网友也对山东媒体的沉默表达了不满。微博用户@书生撕烂诗书sos:你们捂住我的嘴巴,无视我的愤怒,为了一己之私,将女性堂而皇之的视作商品。你们认为女性的力量是弱小的,所以对于我们的愤慨一笑而过,可我不会忘记。如果连身为女性的我也不在乎,到底还会有谁来在乎?
3、女性不是工具,生命不是商品,只有社会普遍关注,乱象才能得到控制。有网友表示,今年来有关代孕案件时有发生,本质上还是社会对于女性地位和认知的不正确导致的,社会对女性的物化和部分女性不自爱不警醒的态度使得黑暗势力有机可乘。微博用户@网上邻居辣K兔:“代孕黑产”隐患重重,代孕不仅违背人类伦理道德,还会对代孕女性产生严重人身伤害。由代孕引发的种种伦理问题、健康隐患、法律风险亟待被重视。严厉打击代孕行为,这背后不仅是我们对于法律的尊重,还关涉着最基本的人道主义。
媒体观点
1、中国青年报:代孕是非法行为,处于黑色地带,代孕的黑色产业链必须消除。代孕在国内是非法行为,处于“黑色地带”而非“灰色地带”。代孕的风险,不仅在于容易造成伦理问题,还在于可能诱导、胁迫一些女性陷入不法组织的陷阱,对女性的生育自由与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要想有力遏制这类现象,不仅需要卫生系统持续发力,还需要多措并举,联合多部门的力量化解难题,预防风险。
2、国是直通车:她的子宫不能是商品,打击代孕应成为全社会共识
屡禁不止的代孕、“捐”卵现象引发网友热议。其中,有关“这是刚需”“存在即合理”“应该重新讨论合法性”的言论引发大家的强烈不适和不满。必须明确的是,非法代孕和买卖卵子在我国不是灰色地带,而是明令禁止的“红线地带”。#取卵的过程是怎样的#在我国,有多条法律法规明令禁止代孕和买卖卵子。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专项活动工作方案》中,提到要“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严厉打击买卖精子、买卖卵子、代孕、伪造和买卖出生医学证明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首先,取卵和促排卵并不像非法广告中忽悠的那般“不需要麻药、不伤身体、无痛、无副作用”,相反,取卵要穿破人体组织才能实现,如果不进行麻醉会疼痛难忍。过度刺激还会导致卵巢早衰,卵巢癌、器官衰竭、腹水等危险情况,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只有坚决反对代孕和卵子交易才能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游戏可以代练,汽车可以代驾,花钱可以购买到许多类似服务。然而,女性的器官绝不能被视为可交易的工具或商品。一旦这样的交易被允许,每个女性和她的子宫都可能会被明码标价,后果可想而知。
3、半月谈:找孕母,做“试管”,安排生产……代孕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违法,非法代孕屡禁不绝,社会危害巨大
志愿者向半月谈记者展示了其卧底取得的多份代孕合同,其中一份签订于2023年6月,内容显示,公司为客户提供第三代试管婴儿服务、第三方辅助生殖服务,其中包括寻找一名生理满足要求的“助孕志愿者”,即“代孕母亲”,还称如在胚胎植入前出现意外情况,可无条件更换“助孕志愿者”。记者了解到,从招募孕母、招揽客户、与医院“对接合作”,到“全程护航”客户胚胎培养移植、“代孕母亲”妊娠生产、新生儿落地后的证件办理等,非法代孕产业已形成“一条龙”服务。知情人士称,这样的“全流程”操作,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涉嫌违法,包括广告违法、非法行医、伪造证件等。
03舆情总结 / Boryou
首先,代孕本质上是对生命和自然的公然挑衅,如今科技虽说日益发达,但始终应当在社会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监管下发展和使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挑战自然都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代孕也在摧毁我们对于亲情的认知,将在中国文化里高大伟岸的母亲形象彻底颠覆,因此,无论是从文化还是社会角度考量,代孕都有其不合理性,坚决抵制代孕应当成为共识。再者,就媒体和有关部门而言,代孕乱象屡次出现,不法分子总能钻法律的空子,上位决策应当采纳大众的意见,加大惩治和曝光力度。当有相关报道出现时,应当立刻组织处置事件本身而非控制舆论。最后,从公众角度来说,在代孕问题上,公众的反应多种多样,反映了社会对这一敏感话题的关注和不同立场。一方面,代孕被看作是将生育和生命商业化的行为,这引发了对女性权益、社会伦理和法律监管的广泛讨论。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如何应对非法代孕产业链、如何保护女性安全、如何确保两性关系的健康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这些声音中,也包括了对媒体责任、立法部门和社会组织行动的期待。然而,社会上存在一种倾向,即人们常常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角色,对发生在远处的事件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他们心安理得地旁观事态的发展,坐等“吃瓜”,这种心态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事实上,代孕产业不仅仅危害着已经涉身其中的女性个例,它也在不断地挑衅女性的人格和社会地位,如果一个社会开始接纳代孕,如果公众逐渐默认了代孕产业化合理化存在,那么所有身处于社会当中的女性都有可能被明码标价端上市场,代孕乱象之所以屡被禁止又屡遭曝光,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认知还不够坚定,大众对于代孕的态度还有所动摇,大多数人只是作为旁观者去批评指责当事人,更有甚者只将热点事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大道根基不稳,就让妖风邪气有机可乘。代孕产业虽然与一些人距离较远,但它所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代孕不仅关系到女性权益,还牵涉到潜在的剥削和人权问题。除了代孕,非法贩卖尸体和器官倒卖等犯罪行为也严重侵犯了人的基本权利,这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也对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秩序构成威胁。因此,加强法律监管、提高公众意识和保护人权是防止这些非法活动的关键。只有当大众认识到此类事件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当人们有意识地保护自己和身边人,当大众不再吝啬自己的观点,走出不表态的灰色舒适圈的时候,社会形成的整体意识将光芒万丈,致使黑暗无处遁形。